练一双慧眼看经济
(资料图)
● 刘怀彧
杨洋者,八零后,当年报社好友长哥之千金也。
八零后要出书了,于是忽然惊异于光阴恍惚。\"杨家有女初长成\",那个经常来报社被他爸爸逼着唤这个伯伯那个叔叔的有点男孩气的小女子,转眼就在文字里冒头冒角了。
前一阵陪领导到沩山调研。同行一女子,娇小,活泼,咧咧呵呵,与谁都熟络得像兄弟,人呼之\"杨记者\"。一路上与人随意攀谈,淡定自若,是那种见惯场面的大方。谈得最多的是沩山,从风景再到文化,海阔天空,而最集中还是经济。和小女孩谈经济,我于心不忍。女孩子一般够好管住自己的钱包,要不讲点时尚,最多聊点文学。可\"杨记者\"偏不,什么近景、远规,数据、实例,好像手里拿着报告,兜里装着账本,一样一样的,一套一套的,扎实地给大家上起课来。哟嗬,还真来劲。
于是有兴趣盘盘她的家底,原来是长哥的女儿。长哥是当年在宁乡报社并肩战斗过的兄弟,报社元老级记者。因为幼年家寒,长哥从正儿八经的学校里得来的东西不多,弃武从文靠的不全是硬功夫,而是软实力。数一的悟性好,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写得比中规中矩的文字更值得品咂。还有是就是出了名的豪爽,胆子大,舍得干,热乎乎。即使整座房子只他一人,也会有张灯结彩的热闹和喜气。这是报社的兄弟们着实佩服的。
在洋洋的身上,我果然又看到了一个雌性版的长哥,大气,舒张,阳光,生动。而洋洋又是正经的湖南农大毕业,算得上软硬兼得,让人刮目。
不多久,洋洋托人送我一本书的清样,几乎全是经济类的新闻通讯,意欲让我这个叔辈批点批点。这可有点让我傻眼。
我天生惧读经济新闻。即便在报社时,凡遇经济类题材,我都不由自主地把它写成社会新闻。因为担心读者也和我一个脾气,会被那些个枯燥的数据和平淡的陈述吓走。还因为很多的经济新闻往往都是表扬类的信息稿,记者到某个会场跑一遭,把会议材料拾掇一下就成,难免是\"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起\"。好在洋洋的样书有目录,我可以选择性地看看题目,再看内容。哎,有点感觉。第一篇,《农民有了\"秘书\"》,虽然写的是\"涉农补贴语音查询系统\"这样让人头大的题材,但标题吸引眼球。再看《掀起你的盖头来》,写沩山风景区项目亮点,贴切活泼。再看《没有恋爱的水鱼》,写童子水鱼馆,呵呵,会心一笑……
于是,我还是轻松地读完了洋洋9万字的样书。洋洋不简单。不简单之一,从标题使出的匠心就可以看出,洋洋正在努力把经济新闻写活,让经济新闻进入大众视线。不简单之二,洋洋写《走进西部》,上中下三篇,从\"厚重\"、\"躁动\"到\"诱人\",从历史、现实到未来,长镜头,全景式,有情感,有理性,不浮泛,不浅尝。同样,从\"西部经济访谈系列\"、\"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系列\"到《解读白马桥画圆理论》系列,洋洋都在努力往大处写、往深处写、往大家都有感觉的层面写,既有宣传意义,又有启迪作用。
有人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此言不虚。但是新闻更是\"看出来的\"、\"挖出来的\",特别是经济新闻,没有用知识功底与专业精神做底子的那样一双\"慧眼\",就算\"一日看尽长安花\",也会是\"地上空留马行处\"。对于这样一双慧眼,洋洋已初步得之,洋洋更其勉之。
作者简介
作者系长沙市某市直机关退休干部,业余作家。
往期回顾
◀
◀
◀
关键词: